平面图 本文介绍(可)平面图及其相关概念。
平面图 如果图 𝐺 G 能画在平面 𝑆 S 上,即除顶点处外无边相交,则称 𝐺 G 可嵌入平面 𝑆 S ,𝐺 G 为 可平面图 (planar graph)。画出的没有边相交的图称为 𝐺 G 的平面表示或 平面嵌入 (planar embedding)。可平面图的这个平面嵌入也称为 平面图 (plane graph)。
「平面图」 不同中文文本中,「平面图」的含义可能不同。在本文的定义中,可平面图是一个图论对象,它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嵌入平面中;平面图则是一个几何对象,除了图论结构外,它还需要指定图的绘制方式。同一个可平面图往往对应着多个平面图。因此,本文叙述的结论如果只依赖于图论结构,将使用「可平面图」一词;如果还依赖于图的平面嵌入方式,将使用「平面图」一词。
以下是平面图的简单例子:
(左:蝴蝶图;右:4 4 阶完全图 𝐾 4 K 4 )
以下是不可平面图的简单例子:
(左:5 5 阶完全图 𝐾 5 K 5 ;右:两部分各 3 3 个顶点的完全二分图 𝐾 3 , 3 K 3 , 3 )
性质 本节介绍平面图的性质。
面及其次数 设 𝐺 G 是平面图,由 𝐺 G 的边将 𝐺 G 所在的平面划分成若干个区域,每个区域称为 𝐺 G 的一个 面 (face)。其中,无界的面称为 无限面 (unbounded face)或 外部面 (external face),有界的称为有限面或内部面。每一个平面图有且仅有一个外部面。
包围每个面的所有边组成的回路称为该面的 边界 (boundary),并称边界中的边与该面 关联 (incident)。边界的长度称为该面的 次数 (degree)。计算面的次数时,每条割边都算作两次。平面图中所有面的次数之和等于边数 | 𝐸 | | E | 的 2 2 倍。
平面图中,1 1 次面的边界对应于图的自环,2 2 次面的边界通常对应于图的一对重边 。顶点数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的简单连通平面图中,所有面次数都至少为 3 3 。
欧拉公式 平面图的一个重要性质是 欧拉公式 (Euler's formula)。它给出了图的顶点数 | 𝑉 | | V | 、边数 | 𝐸 | | E | 和面数 | 𝐹 | | F | 之间的关系。
欧拉公式 对于连通的平面图 𝐺 G ,有
| 𝑉 | − | 𝐸 | + | 𝐹 | = 2 . | V | − | E | + | F | = 2. 证明 对于面数 | 𝐹 | | F | 应用数学归纳法。归纳起点是 | 𝐹 | = 1 | F | = 1 。此时,平面图有且只有一个外部面,全部边都是割边。所以,图 𝐺 G 是一棵树,必然有 | 𝐸 | = | 𝑉 | − 1 | E | = | V | − 1 ,代入欧拉公式就可以发现它成立。假设欧拉公式对于面数 | 𝐹 | = 𝑘 | F | = k 的平面图成立。对于面数 | 𝐹 | = 𝑘 + 1 | F | = k + 1 的平面图 𝐺 G ,必然存在非割边 𝑒 e ,它是两个不同的面的公共边。将边 𝑒 e 从图中删除,得到图 𝐺 − 𝑒 G − e ,它有 | 𝑉 | | V | 个顶点、| 𝐸 | − 1 | E | − 1 条边和 | 𝐹 | − 1 | F | − 1 个面。由归纳假设,对图 𝐺 − 𝑒 G − e 成立欧拉公式,即 | 𝑉 | − ( | 𝐸 | − 1 ) + ( | 𝐹 | − 1 ) = 2 | V | − ( | E | − 1 ) + ( | F | − 1 ) = 2 ,整理就得到关于图 𝐺 G 的欧拉公式。所以,根据数学归纳法,欧拉公式对于所有平面图都成立。
推论 对于有 𝑘 k 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 𝐺 G ,有
| 𝑉 | − | 𝐸 | + | 𝐹 | = 𝑘 + 1 . | V | − | E | + | F | = k + 1. 证明 图 𝐺 G 的每个连通分支都是平面图,但是这些连通分支共用同一个外部面。所以,直接对这些连通分支应用欧拉公式,并累加到一起,总顶点数和总边数都是正确的,但是总面数多了 ( 𝑘 − 1 ) ( k − 1 ) ,因为唯一的外部面总共计数了 𝑘 k 次。将这一修正考虑在内,就得到 | 𝑉 | − | 𝐸 | + | 𝐹 | = 2 𝑘 − ( 𝑘 − 1 ) = 𝑘 + 1 | V | − | E | + | F | = 2 k − ( k − 1 ) = k + 1 。
由此,可以推出平面图的边与顶点的数量关系。
定理 对于有 𝑘 k 个连通分支的平面图 𝐺 G ,如果图 𝐺 G 的每个面次数都至少为 𝑙 ≥ 3 l ≥ 3 ,那么有
| 𝐸 | ≤ 𝑙 𝑙 − 2 ( | 𝑉 | − 𝑘 − 1 ) . | E | ≤ l l − 2 ( | V | − k − 1 ) . 证明 因为 𝐺 G 的各面的次数至少为 𝑙 l ,所以所有面的次数和至少为 𝑙 | 𝐹 | l | F | ,亦即 2 | 𝐸 | ≥ 𝑙 | 𝐹 | 2 | E | ≥ l | F | 。代入欧拉公式的推论 | 𝑉 | − | 𝐸 | + | 𝐹 | = 𝑘 + 1 | V | − | E | + | F | = k + 1 ,就得到
2 | 𝐸 | ≥ 𝑙 ( 𝑘 + 1 − | 𝑉 | + | 𝐸 | ) . 2 | E | ≥ l ( k + 1 − | V | + | E | ) . 利用 𝑙 ≥ 2 l ≥ 2 解出 | 𝐸 | | E | ,就得到
| 𝐸 | ≤ 𝑙 𝑙 − 2 ( | 𝑉 | − 𝑘 − 1 ) . | E | ≤ l l − 2 ( | V | − k − 1 ) . 推论 设 𝐺 G 是简单可平面图,且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,那么,有
| 𝐸 | ≤ 3 | 𝑉 | − 6 . | E | ≤ 3 | V | − 6. 证明 当 𝐺 G 连通时,所有面次数都至少是 3 3 。在上述定理中,取 𝑘 = 1 k = 1 且 𝑙 = 3 l = 3 ,就得到 | 𝐸 | ≤ 3 | 𝑉 | − 6 | E | ≤ 3 | V | − 6 。
当 𝐺 G 不连通时,分为两种情形:
如果存在连通分支顶点数至少是 3 3 ,那么对这些顶点数至少为 3 3 的连通分支可以分别建立不等式 | 𝐸 𝑖 | ≤ 3 | 𝑉 𝑖 | − 6 | E i | ≤ 3 | V i | − 6 。因为那些顶点数小于 3 3 的连通分支一定有 | 𝐸 𝑖 | ≤ | 𝑉 𝑖 | ≤ 3 | 𝑉 𝑖 | | E i | ≤ | V i | ≤ 3 | V i | 。将所有连通分支对应的不等式相加,就得到 | 𝐸 | ≤ 3 | 𝑉 | − 6 | E | ≤ 3 | V | − 6 。 如果所有连通分支顶点数都小于 3 3 ,那么整体一定有 | 𝐸 | ≤ | 𝑉 | | E | ≤ | V | 。又因为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时,| 𝑉 | ≤ 3 | 𝑉 | − 6 | V | ≤ 3 | V | − 6 ,所以 | 𝐸 | ≤ 3 | 𝑉 | − 6 | E | ≤ 3 | V | − 6 仍然成立。 综上,命题得证。
这一推论说明,简单可平面图是稀疏图。
对偶图 平面图都有相应的(几何)对偶图。
设 𝐺 G 是平面图,可以绘制图 𝐺 ∗ G ∗ 如下:
在 𝐺 G 的每个面 𝑓 𝑖 f i 内部都绘制一个点 𝑣 ∗ 𝑖 v i ∗ 。 对 𝐺 G 的每条边 𝑒 e ,如果 𝑒 e 在面 𝑓 𝑖 f i 和 𝑓 𝑗 f j 的公共边界上,就绘制一条连接 𝑣 ∗ 𝑖 v i ∗ 和 𝑣 ∗ 𝑗 v j ∗ 的边 𝑒 ∗ e ∗ ,使之与 𝑒 e 恰相交一次,且不与其他图 𝐺 G 或图 𝐺 ∗ G ∗ 的边相交。特别地,当 𝑒 e 只出现在一个面 𝑓 𝑖 f i 的边界上时,需要绘制一条与 𝑣 ∗ 𝑖 v i ∗ 关联的自环,使之与 𝑒 e 相交。 这样得到的图 𝐺 ∗ G ∗ 就称作图 𝐺 G 的 对偶图 (dual graph)。
定理 设图 𝐺 ∗ G ∗ 是平面图 𝐺 G 的对偶图。那么,图 𝐺 ∗ G ∗ 是连通的平面图。而且,图 𝐺 ∗ ∗ G ∗ ∗ 与 𝐺 G 同构,当且仅当 𝐺 G 是连通图。
证明 图 𝐺 ∗ G ∗ 是平面图这一点可以由它的构造过程保证。还需要证明图 𝐺 ∗ G ∗ 是连通的。对于图 𝐺 ∗ G ∗ 中任意两个顶点 𝑣 ∗ 𝑖 , 𝑣 ∗ 𝑗 v i ∗ , v j ∗ ,设平面中连接 𝑣 ∗ 𝑖 v i ∗ 和 𝑣 ∗ 𝑗 v j ∗ 的直线段经过图 𝐺 G 中的面和边依次为 𝑓 𝑖 , 𝑒 𝑠 1 , 𝑓 𝑠 1 , ⋯ , 𝑓 𝑠 𝑟 − 1 , 𝑒 𝑠 𝑟 , 𝑓 𝑗 f i , e s 1 , f s 1 , ⋯ , f s r − 1 , e s r , f j ,它们分别对应对偶图中的顶点和边 𝑣 ∗ 𝑖 , 𝑒 ∗ 𝑠 1 , 𝑣 ∗ 𝑠 1 , ⋯ , 𝑣 ∗ 𝑠 𝑟 − 1 , 𝑒 ∗ 𝑠 𝑟 , 𝑣 ∗ 𝑗 v i ∗ , e s 1 ∗ , v s 1 ∗ , ⋯ , v s r − 1 ∗ , e s r ∗ , v j ∗ 。由图 𝐺 ∗ G ∗ 的构造可知,序列中相邻的顶点和边是相关联的,所以,这描述了图 𝐺 ∗ G ∗ 中的一条途径。所以,图 𝐺 ∗ G ∗ 是连通的。
图 𝐺 ∗ ∗ G ∗ ∗ 是图 𝐺 ∗ G ∗ 的对偶图,必然是连通的。所以,𝐺 G 与 𝐺 ∗ ∗ G ∗ ∗ 同构,必要条件是图 𝐺 G 连通。接下来,需要证明这一条件也是充分的。为此,只需要证明当图 𝐺 G 连通时,图 𝐺 G 满足图 𝐺 ∗ G ∗ 的对偶图的构造要求。因为图 𝐺 ∗ G ∗ 的边和图 𝐺 G 的边天然是对应的,所以,只需要证明图 𝐺 ∗ G ∗ 的每一个面都恰好包含图 𝐺 G 的一个顶点。对于图 𝐺 ∗ G ∗ 的任一个面 𝑓 ∗ f ∗ ,设 𝑒 ∗ e ∗ 是它边界上的一条边,那么图 𝐺 G 中相对应的边 𝑒 e 的端点之一必然在面 𝑓 ∗ f ∗ 之内;因此,面 𝑓 ∗ f ∗ 中至少存在图 𝐺 G 的一个顶点。由于图 𝐺 ∗ G ∗ 和图 𝐺 G 都是连通的,欧拉公式成立;而图 𝐺 G 和图 𝐺 ∗ G ∗ 边数相同,图 𝐺 G 的面数等于图 𝐺 ∗ G ∗ 的顶点数,所以图 𝐺 G 的顶点数就等于图 𝐺 ∗ G ∗ 的面数。所以,图 𝐺 ∗ G ∗ 的每个面都恰好只有图 𝐺 G 的一个顶点。命题得证。
平面图与其对偶图的结构之间有很多对应关系:
𝐺 G 中的面对应 𝐺 ∗ G ∗ 中的点,𝐺 G 中的边对应 𝐺 ∗ G ∗ 中的边,𝐺 G 中的点对应 𝐺 ∗ G ∗ 中的面。𝐺 G 中的自环对应 𝐺 ∗ G ∗ 中的割边,𝐺 ∗ G ∗ 中的自环对应 𝐺 G 中的割边。𝐺 G 中的边割集对应 𝐺 ∗ G ∗ 中的回路,𝐺 ∗ G ∗ 中的回路对应 𝐺 G 中的边割集。需要注意的是,对偶图的概念仅对具体的平面图成立,而无法定义在任意可平面图上。事实上,两个同构的平面图的对偶图未必是同构的。也就是说,同一个图的不同平面嵌入的对偶图可能并不相同。
例子 下图画了两个同构的平面图,它们的对偶图并不同构。
对偶图不同构的原因是,右图有一次面,它的对偶图有一度顶点,而左图没有。
将平面图的问题转化到对偶图上,有时更容易解决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,平面图 最小割 问题可以转化为对偶图 最短路 问题。设 𝐺 G 是带边权的平面图,𝑠 , 𝑡 s , t 是它的两个顶点,需要求最小的 𝑠 s -𝑡 t 割。
如图所示,通过选取合适的平面嵌入,总是可以使得 𝑠 , 𝑡 s , t 出现在图 𝐺 G 外部面边界上。另外,添加自 𝑠 s 和 𝑡 t 延伸出去的射线,将外部面分为两部分 𝑓 + f + 和 𝑓 − f − 。基于该图,建立对偶图,并将边权赋给对偶图中的对应边。那么,对偶图 𝐺 ∗ G ∗ 中面 𝑓 + f + 和 𝑓 − f − 对应顶点之间的路径(红色粗线)就和图 𝐺 G 的 𝑠 s -𝑡 t 割(黑色粗线)之间一一对应,且二者权值相同。这样,求解对偶图中的最短路,就得到了对偶图中的最小 𝑠 s -𝑡 t 割。
更多结果 当然,平面图还有很多著名的结果。本节简单列举它们,但并不做出讨论。
四色定理 (没有自环的)平面图都是可 4 4 ‑着色的。
Fáry 定理 简单可平面图总是存在一种平面嵌入,使得图的所有边都是直线段。
定理(Wood) 可平面图至多只有 8 | 𝑉 | − 1 6 8 | V | − 16 个极大团。
定理(Tutte) 4 4 ‑点连通的可平面图都是哈密顿图。
判定 本节讨论给定一个图,判定它是不是可平面图的方法。
禁用图 可平面图最经典的刻画方式是利用 禁用图 (forbidden graph)给出的。
首先,𝐾 5 K 5 和 𝐾 3 , 3 K 3 , 3 不是可平面图。
定理 𝐾 5 K 5 和 𝐾 3 , 3 K 3 , 3 不是可平面图。
证明 前文说明,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的简单连通平面图都需要满足
| 𝐸 | ≤ 𝑙 𝑙 − 2 ( | 𝑉 | − 2 ) . | E | ≤ l l − 2 ( | V | − 2 ) . 其中,𝑙 l 是面次数的最小值。对于 𝐾 5 K 5 ,有 𝑙 = 3 , | 𝑉 | = 5 , | 𝐸 | = 1 0 l = 3 , | V | = 5 , | E | = 10 ,所以 𝐾 5 K 5 不可能画成平面图。对于 𝐾 3 , 3 K 3 , 3 ,有 𝑙 = 4 , | 𝑉 | = 6 , | 𝐸 | = 9 l = 4 , | V | = 6 , | E | = 9 ,所以 𝐾 3 , 3 K 3 , 3 不可能画成平面图。
事实上,它们就是使得一个图不可平面的最小结构。也就是说,只要图不(以某种方式)包含这两个图为子结构,该图就一定是可平面的。
第一个可平面性判定定理是 Kuratowski 定理。它用到了图同胚的概念:若两个图 𝐺 1 G 1 与 𝐺 2 G 2 同构,或通过反复插入或消去 2 2 度顶点后是同构的,则称二者是 同胚的 (homeomorphic)。由此,可以叙述如下结果:
Kuratowski 定理 图 𝐺 G 是可平面图,当且仅当 𝐺 G 不含与 𝐾 5 K 5 或 𝐾 3 , 3 K 3 , 3 同胚的子图。
另外一个与此相关的定理是 Wagner 定理。它利用收缩操作来刻画可平面图。收缩操作是指,重复多次将图的一条边收缩为一个点。由此,可以叙述如下结果:
Wagner 定理 图 𝐺 G 是可平面图,当且仅当 𝐺 G 中没有可以收缩到 𝐾 5 K 5 或 𝐾 3 , 3 K 3 , 3 的子图。
可平面图不包含这些类型的子图相对显然,所以这两个定理的关键部分都在于相应的禁用图条件的充分性。由于与 𝐾 5 K 5 或 𝐾 3 , 3 K 3 , 3 同胚的子图一定可以收缩到它们,反过来却未必成立,所以 Kuratowski 定理提供了一个更弱的也更容易检验的判定可平面图的条件。
平面性判定算法 尽管看起来并不容易,平面性判定问题实际上有很多线性算法。但是,由于这些算法的实现通常都比较复杂,它们几乎从未出现在算法竞赛中。
最早的线性算法是 Hopcroft–Tarjan 算法 ,但它的实现相当复杂。de Fraysseix–Ossona de Mendez–Rosenstiehl 算法(也称为 LR 平面性算法) 进一步改进了 Hopcroft–Tarjan 算法的流程,是目前最优秀的平面性判定算法之一。Python 的 NetworkX 库中就 实现 了这一算法。
另外一个同样优秀的算法是 Boyer–Myrvold 算法 。它可以在线性时间内判定给定图是否可平面。而且,如果图是可平面的,算法将输出一个平面嵌入;否则,算法将输出一个 Kuratowski 子图(即与 𝐾 5 K 5 或 𝐾 3 , 3 K 3 , 3 同胚的子图)。C++ 的 Boost 库就 实现 了这一算法。
更多相关算法可以参考文末提供的文献。
特殊的平面图 本节介绍几类特殊的可平面图。
极大平面图 对于简单可平面图 𝐺 G ,如果在它的任意不相邻顶点间添加边,所得图都不再是可平面图,就称 𝐺 G 为 极大可平面图 (maximal planar graph)。极大可平面图的平面嵌入称为 极大平面图 。
定理 极大可平面图 𝐺 G 必然连通。而且,当顶点数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时,图 𝐺 G 没有割边。
证明 如果可平面图 𝐺 G 不连通,那么任选它的一个平面嵌入,都可以选择属于不同连通分支的两个顶点,在外部面内连接起来,得到的图显然仍然是平面图,这说明图 𝐺 G 不是极大可平面图。所以,图 𝐺 G 是极大可平面图,就一定连通。
如果可平面图 𝐺 G 顶点数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,且 𝐺 G 有割边 𝑒 = ( 𝑢 , 𝑣 ) e = ( u , v ) ,那么,删去边 𝑒 e 后的图 𝐺 − 𝑒 G − e 中恰有两个连通分支,且 𝑢 , 𝑣 u , v 属于不同的连通分支。假设 𝑣 v 所在连通分支至少有两个顶点。那么,可以先将 𝑢 u 所在连通分支 𝐺 1 G 1 画在平面上,并选取图 𝐺 1 G 1 中边界含有 𝑢 u 的任意面 𝑓 f ,并将另一个连通分支 𝐺 2 G 2 画在面 𝑓 f 中。由于 𝐺 2 G 2 是简单图,它的外部面的边界一定不是一个自环,故而至少还存在另一个顶点 𝑤 ≠ 𝑢 , 𝑣 w ≠ u , v 。将 𝑣 , 𝑤 v , w 分别连接到 𝑢 u 上,就得到包含 𝐺 G 为子图的平面图。所以,图 𝐺 G 不是极大可平面图。因此,顶点数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的极大可平面图一定没有割边。
极大平面图的结构可以更准确地描述。
定理 对于顶点数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的平面图 𝐺 G ,它是极大平面图当且仅当它是简单图,且它的每个面次数均为 3 3 。
证明 条件的充分性显然。只需要说明必要性,即要证明:顶点数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的极大平面图 𝐺 G 中,每个面次数都是 3 3 。由于图 𝐺 G 是连通简单平面图且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,所以全部面的次数都至少是 3 3 。所以,假设命题不成立,就一定存在一个面 𝑓 f 的边界长度至少是 4 4 。又因为图 𝐺 G 不存在割边,该边界只能是一个环。设这个环是 𝑣 1 𝑣 2 𝑣 3 𝑣 4 ⋯ 𝑣 1 v 1 v 2 v 3 v 4 ⋯ v 1 。那么,如果 𝑣 1 v 1 与 𝑣 3 v 3 不相邻,那么在面 𝑓 f 内连接 𝑣 1 v 1 和 𝑣 3 v 3 不会破坏平面性,与 𝐺 G 的极大性矛盾,所以 𝑣 1 v 1 与 𝑣 3 v 3 相邻;同理,𝑣 2 v 2 与 𝑣 4 v 4 相邻。但是,边 ( 𝑣 1 , 𝑣 3 ) ( v 1 , v 3 ) 和 ( 𝑣 2 , 𝑣 4 ) ( v 2 , v 4 ) 都不会出现在面 𝑓 f 中。这意味着,两条边必然在面 𝑓 f 的外部。但这是不可能的:无论如何绘制,这两条边都必然相交。所以,图 𝐺 G 中不存在高于 3 3 次的面。原命题得证。
推论 对于顶点数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的图 𝐺 G ,总是有边数 | 𝐸 | = 3 | 𝑉 | − 6 | E | = 3 | V | − 6 且面数 | 𝐹 | = 2 | 𝑉 | − 4 | F | = 2 | V | − 4 。
由于极大平面图中,每个面都是由三条边围成,所以极大平面图也称为 平面三角剖分 (plane triangulation)。
外平面图 设 𝐺 G 为可平面图,若 𝐺 G 存在平面嵌入 ˜ 𝐺 G ~ ,使得 𝐺 G 中所有顶点都在 ˜ 𝐺 G ~ 的一个面的边界上,则称 𝐺 G 为 外可平面图 (outerplanar graph)。这一嵌入也称为外平面嵌入或 外平面图 。通常将边界经过所有顶点的那个面绘制为外部面。
外可平面图都是可平面图,反之未必成立。外可平面图同样可以使用禁用图刻画。
定理 一个图 𝐺 G 是外平面图有当且仅当 𝐺 G 中不含与 𝐾 4 K 4 或 𝐾 2 , 3 K 2 , 3 同胚的子图。
对于外可平面图,同样可以讨论极大外可平面图的概念。对于简单外可平面图 𝐺 G ,如果在它的任意不相邻顶点间添加边,所得图都不再是外可平面图,就称 𝐺 G 为 极大外可平面图 (maximal outerplanar graph)。极大外可平面图的外平面嵌入称为 极大外平面图 。极大外平面图其实就是平面上多边形的三角剖分。
定理 对于顶点数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的极大外平面图 𝐺 G ,且所有顶点都在外部面的边界上,那么图 𝐺 G 恰有 | 𝑉 | − 2 | V | − 2 个内部面。
证明 对 | 𝑉 | | V | 应用数学归纳法。归纳起点是 | 𝑉 | = 3 | V | = 3 。此时,图 𝐺 G 是三元环,只有 1 1 个内部面,命题成立。假设命题对于 | 𝑉 | = 𝑘 | V | = k 成立。现在要证明,当 | 𝑉 | = 𝑘 + 1 | V | = k + 1 时,命题仍然成立。
首先,图 𝐺 G 一定存在 2 2 度顶点。否则,除了外部面边界上相邻的顶点外,所有顶点都需要和第三个顶点相连接。不妨将外部面边界上的顶点顺次编号,并对每一个 𝑖 = 1 , 2 , ⋯ , 𝑘 + 1 i = 1 , 2 , ⋯ , k + 1 ,都定义 𝑓 ( 𝑖 ) f ( i ) 为与顶点 𝑖 i 连接且编号不与之相邻的顶点的最小编号。考虑 𝑓 ( 𝑖 ) f ( i ) 的可能取值。首先,1 < 𝑓 ( 1 ) 1 < f ( 1 ) 。由于点 1 1 已经和 𝑓 ( 1 ) f ( 1 ) 连接,点 2 2 与 𝑓 ( 2 ) f ( 2 ) 的连线不能越过边 ( 1 , 𝑓 ( 1 ) ) ( 1 , f ( 1 ) ) ,就必然有 1 < 2 < 𝑓 ( 2 ) < 𝑓 ( 1 ) 1 < 2 < f ( 2 ) < f ( 1 ) 。同理,2 < 3 < 𝑓 ( 3 ) < 𝑓 ( 2 ) 2 < 3 < f ( 3 ) < f ( 2 ) 。由于顶点只有有限多个,这个逐渐缩小的过程必然在有限步后终止。令 𝑖 ∗ i ∗ 为满足 1 < ⋯ < 𝑖 − 1 < 𝑖 < 𝑓 ( 𝑖 ) < 𝑓 ( 𝑖 − 1 ) < ⋯ < 𝑓 ( 1 ) 1 < ⋯ < i − 1 < i < f ( i ) < f ( i − 1 ) < ⋯ < f ( 1 ) 的编号 𝑖 i 最大值。那么,由于点 𝑖 ∗ i ∗ 和点 𝑓 ( 𝑖 ∗ ) f ( i ∗ ) 不相邻,必然有 𝑖 ∗ < 𝑖 ∗ + 1 < 𝑓 ( 𝑖 ∗ ) i ∗ < i ∗ + 1 < f ( i ∗ ) 。而重复之前的论述,仍应该有 𝑖 ∗ < 𝑖 ∗ + 1 < 𝑓 ( 𝑖 ∗ + 1 ) < 𝑓 ( 𝑖 ∗ ) i ∗ < i ∗ + 1 < f ( i ∗ + 1 ) < f ( i ∗ ) ,这与 𝑖 ∗ i ∗ 的最大性矛盾。这一矛盾说明,图 𝐺 G 必然存在 2 2 度顶点。
设 𝑣 v 就是一个 2 2 度顶点。将这一顶点从图 𝐺 G 中删除,就得到顶点数为 𝑘 k 的外平面图 𝐺 − 𝑣 G − v 。它必然是极大外平面图,否则在它上面合法添加边的方法,必然对图 𝐺 G 也适用。由归纳假设,图 𝐺 − 𝑣 G − v 恰有 𝑘 − 2 k − 2 个内部面,而删去顶点 𝑣 v 时,恰好减少了一个图 𝐺 G 的内部面。所以,图 𝐺 G 内部面数目为 𝑘 − 1 k − 1 。命题得证。
定理 对于顶点数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的外平面图 𝐺 G ,且所有顶点都在外部面的边界上,那么图 𝐺 G 是极大外平面图,当且仅当图 𝐺 G 的外部面边界是长为 | 𝑉 | | V | 的环,且所有内部面边界均是长为 3 3 的环。
证明 充分性显然。事实上,考虑连接外部面边界上的两个不相邻顶点。如果连接发生在外部面中,那么,所有顶点无法都出现在一个面的边界上;否则,它们的连线必然与内部面的边界相交。
接下来,证明必要性。假设图 𝐺 G 的外部面边界 𝑣 1 𝑣 2 𝑣 3 ⋯ 𝑣 𝑛 𝑣 1 ( 𝑛 = | 𝑉 | ) v 1 v 2 v 3 ⋯ v n v 1 ( n = | V | ) 不是一个环。那么,它会重复经过一个顶点多次,亦即存在 𝑖 ≠ 𝑗 i ≠ j 且 𝑖 − 𝑗 ≠ ± 1 ( m o d 𝑛 ) i − j ≠ ± 1 ( mod n ) 使得 𝑣 𝑖 = 𝑣 𝑗 v i = v j 。不妨设 1 < 𝑖 < 𝑗 < 𝑛 1 < i < j < n 。此时,与 𝑣 𝑖 − 1 v i − 1 相关联的边只能出现在回路 𝑣 𝑗 𝑣 𝑗 + 1 ⋯ 𝑣 𝑛 𝑣 1 ⋯ 𝑣 𝑖 − 1 𝑣 𝑖 v j v j + 1 ⋯ v n v 1 ⋯ v i − 1 v i 围成的有界区域内部,与 𝑣 𝑖 + 1 v i + 1 相关联的边只能出现在回路 𝑣 𝑖 𝑣 𝑖 + 1 ⋯ 𝑣 𝑗 − 1 𝑣 𝑗 v i v i + 1 ⋯ v j − 1 v j 围成的有界区域内部,所以 𝑣 𝑖 − 1 v i − 1 和 𝑣 𝑖 + 1 v i + 1 无法相邻。可以在外部面内添加一条连接 𝑣 𝑖 − 1 v i − 1 和 𝑣 𝑖 + 1 v i + 1 的边 𝑒 e ,得到图 𝐺 + 𝑒 G + e 。这显然也是平面图,且外部面边界上包含所有顶点。这就与图 𝐺 G 的极大外平面性矛盾。所以,图 𝐺 G 的外部面必然是长度为 | 𝑉 | | V | 的环。而图 𝐺 G 内部面边界均为长为 3 3 的环的原因,和极大平面图一致,不再赘述。
推论 对于顶点数 | 𝑉 | ≥ 3 | V | ≥ 3 的极大外平面图 𝐺 G ,有:
| 𝐸 | = 2 | 𝑉 | − 3 | E | = 2 | V | − 3 。𝐺 G 中至少有 3 3 个顶点度数小于等于 3 3 ,且至少有 2 2 个顶点度数为 2 2 。𝐺 G 的点连通度为 2 2 。习题 参考资料与注释 Planar graph - Wikipedia Planarity testing - Wikipedia Bondy, John Adrian, and Uppaluri Siva Ramachandra Murty. Graph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. Vol. 290. London: Macmillan, 1976. Diestel, Reinhard. Graph theory. Vol. 173. Springer Nature, 2025. Patrignani, Maurizio. "Planarity Testing and Embedding." (2013): 1-42. 本页面最近更新:2025/11/11 05:49:16 ,更新历史 发现错误?想一起完善? 在 GitHub 上编辑此页! 本页面贡献者:c-forrest , AlphaDrawer , Enter-tainer , HeRaNO , Ir1d , Jerrycyx 本页面的全部内容在 CC BY-SA 4.0 和 SATA 协议之条款下提供,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